文艺学硕士点实力雄厚,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4人,硕士7人。拥有中外文藏书20.5万册、中外文期刊79种。该学科是77779193永利官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成果颇丰,近五年出版了《艺术思维哲学》、《狂颠之美》、《土家族文化精神》、《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写作动力研究》等学术著作13部,出版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近20篇。主持两项国家课题,省级课题1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本学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该方向关注两个领域,其一是艺术思维哲学研究,主要研究艺术思维的哲学基础、文化底蕴、基本形态、运作方式,以及艺术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艺术思维与人类精神的关系等问题;其二是禅宗美学研究,将佛学、美学、文学、心理学融通为一体,从审美人格建筑的高度,提出了“癫狂”这个富有特色的审美范畴。
该方向立足大湘西,面向整个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历史与现状,重在探讨民族民间文艺的创作与传承规律及其生存状态,挖掘湘鄂渝黔边区各民族民间文艺现象中所隐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实质。关注和探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该方向以湘西作家沈从文研究为基点,以中国现代乡土文艺思潮为主脉,上及中古,下延当代,旁涉西方文艺思潮,从思想史、文化史、文明史等维度审视中西文艺思潮的演进与嬗变。
该方向从传媒的角度来考察文艺,主要关注传播与文艺本体、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审美精神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旨在从传媒的视角为文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学理阐释。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博士2人,硕士8人,在读博士2人,先后有3人被评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具有较深厚的学术渊源,20世纪60年代就在湖南方言的调查与研究方面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果。近五年出版了《训诂论稿》、《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吉首方言研究》等学术著作8部,出版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123篇,其中在《方言》、《民族语文》、《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10余篇。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6项省级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本学科下设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从《说文解字》等传统小说著作的研究入手,对形义关系、声义关系以及文字与思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讨论,同时非常重视典籍的训读,为本科夯实理论基础。基础研究与特色研究(里耶秦简研究)相结合,并努力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方言研究相结合,拓宽了研究领域,形成了综合研究的格局。
以专书语言研究为主,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其发展变化,探索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探索变化规律 ,为汉语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的研究提供基础,重点研究上古、中古汉语。
依托湘鄂渝黔桂边区土家苗汉等各族杂居、语言丰富、语言接触和交融情况复杂的得天独厚的地域语言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汉语与非汉语比较研究,在语言接触和语言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聘剑桥大学的两位博士进行土家语研究和语料分析处理,给濒危语言——土家语建立了语料库(音档),为濒危语言的抢救与保护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接受了国内外许多学者来访,获得高度评价。
以湖南湘西复杂的方言现象为依托,进行方言分区和方言归属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借助湘西自治州多语言、多方言并存的地域优势,研究分析语言接触现象,探索语言互动的规律并构建其理论,在方言、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研究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