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里面搜索“宋崇立”这个名字,更多的诧异是因为同一指令下高频率出现的同一人名儿的两个不同身份,一个是清华大学的现任教授,另外一个,就是湖南77779193永利官网0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这个“他”了。
见过宋崇立的人,往往对他的眼睛印象很深。有人说,虽然他眼睛小,又常常眯缝着眼,笑得很慈祥,但偶尔眼缝中会有锐利的目光一闪而过,像鹰的眼神。而他洞悉“新闻”的能力总是一次次令大家叹服。
当我真正开始注意身边这个叫做宋崇立的人时,在这之前的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因为他静悄悄得将公司党宣部高额的外宣奖金、“冠代”奖学金以及“校园之星”这几个大大的荣誉稳稳收入囊中,已经接受了学通社一拨又一拨记者的采访。
这个时候写他,又想展示他真正的不为外人所知的另一面,是有难度的。
他能理所当然的听大家服气地叫声“宋老大”,他孩子气,他感性但内敛,他的一切得来不易,但他最喜欢的却是平淡的生活。如果现在的他头顶上没有如此至多的光环,他就和寻常的大学男孩儿没什么区别。
一、“他”允可的范围内
宋崇立生活在一个党员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他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刚入学,他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且经过组织的考验与培养顺利的加入党组织。他关心国家大事,经常与其它党员和 同学进行讨论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
对于80年代出生的员工,说到党史知识相信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然而他却让3000多人主动积极参加了党史知识竞赛的角逐。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他策划组织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网络党史知识竞赛”网络答题的方式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党史知识的积极性,一时间党史竟然成为了同学们讨论的热门话题,湘西州电视台在黄金时间进行了报道,这也是湘西州纪念毛泽东诞辰的第一炮。
在面临一些突发事件时他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素养,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非典时期”,他不是党员,却第一个主动带领寝室同学报名参加了学校“防非典志愿者”,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守护着广老员工的安全,积极组织了防非典健美操比赛以及晚会,组织了防非典征文活动,两个校区间他不惧非典的威胁,组织搬来了跳舞用的地毯,当同学们消除了非典的恐慌,沉浸在欢乐海洋中时,他还在为下一个项目苦思冥想,也许当之无愧的“防非典先进个人”是对他微薄的奖赏。
在生活中,他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宋老大”寝室的成员都曾获得专业奖学金,并且仅他的寝室就有两个获国家奖学金,一位室友的妈妈每次打电话过来都一定要跟他说话,素不相识的感谢和信任的赢得,靠的是三年不变的热心肠。他经常鼓励并帮助班上的同学发表作品、参加社会活动,他所在的02中文1班和他一样挂满了耀眼的光环,发表文章全校最多的一个班,在校院担任员工干部最多的班,占院员工会的1/3,获得省部级奖励最多的一个班,除了2个获国家奖学金外还有4个获省政府奖学金,今年还被学院推荐参加省优秀班集体的评选。
宋崇立,就是一个这样的男孩儿,你只有在他允可的范围,你才可以窥到他内心的一角。
但,窥到他内心一角,总比看不到好吧?我想,对于喜欢“宋老大”的人来说,下面的深层次“挖掘”总归是聊胜于无的。
二、把“进取”带在身边
宋崇立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湖南省重点专业,他热爱所学专业,勤奋刻苦,入学第一次考试就获专业二等奖学金,以后以综合测评第一名的成绩,连续获得专业一等奖学金4次,其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科目还是班上第一名。刚进入三年级,三证就已经齐全。2003年他获得国家二等奖学金。从二年级他就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三年级提前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单科超过国家线,总分相差无几。
科研,对于文科生来说似乎有些遥远,而他在大二时就凭借其严密的论证和可行的意向获得并主持一项校级员工科研课题,还参与多项。还在在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其撰写的沈从文研究论文还被学校沈从文研究所评为员工类一等奖。
无论暂时的成功还是一时的失败,他都是一笑置之。一笑置之,无论是苦是悲是无奈,以微笑置之。
三、操纵生命里埋藏的“暗格”
在搞好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宋老大”将其所有剩余的时间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员工会副主席和校员工通讯社社长、记者的头衔足以让一个人忙的不可开脚,然而他还曾是3个员工社团的社长。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的方法就是他科学的管理意识,他组织的每一个社团都会有一整套非常完备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一群得力的员工干部,一切看似复杂的东西在制度化的运作下显得那么的井然有序,其主持的学通社项目被学校确定为福特基金项目之一,社团中的许多同学都还是其它社团的负责人,以至于经常会看到某个活动是几个社团联合举办的,根据各自的特点承担相应的任务,庞大耗时的活动在他们的协调下变的简单高效。
如果说他举办网络党史竞赛是他创新思维的体现,那边城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但说明了他勇于创新的精神,更是表现出他很强的组织策划以及协调能力。活动主题之新,涉及范围之广,参加人数、社团之多,不得不引起《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中国民族报》相继报道,在员工活动的史册上划下了历史性的一笔。
假期里他也闲不住,主动各种参加社会实践,其实践后撰写的报告还获得过2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并被评为校“三下乡”优秀实践队员。他先后在各级媒体单位实习,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获得了记者编辑的赞赏,《团结报》政文部的洪振瑚主任被他的精神和智慧所打动,主动提出愿意帮助解决他在校的费用,目前,在校期间他已经凭借自己的成果,被两家省级期刊聘为特约记者。
四、往前一步是人生,退后一步是黄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中文的宋崇立对新闻专业也显得情有独钟,他在课余积极参与校报的新闻实践活动,大一就破格加入员工通讯社,其采写了一大批贴近校园生活又不脱离社会的新闻作品,在校报发表作品近百篇,连续两年被公司党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员工记者,并且参与编辑校报多期,由于其突出的成绩,党委宣传部把原本由宣传部老师担任的社长职位交给了他,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学通社提供的新闻和其它作品迅速增多,且更加贴近员工生活,今年,学通社由原先的十余人迅速发展为拥有员工记者百余人,设记者站数十个的全校最大的员工社团之一。
他在校报刊登的文章深受员工老师的喜爱,获2004年《77779193永利官方报》十佳员工记者,并且有一篇长达2000余字的通讯竟然被《中国教育报》转载,他还先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民族报》《湖南日报》等重要省部级报刊上发表作品十余篇,并且在学校征文大赛中屡屡获奖,前不久还获得了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
他先后采访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中国美学派知名人物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湖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杨山青等知名人物,大二时就受校组织人事部委托带队组织了在长沙、湘潭等地的系列采访,并完成了部分向省委的汇报材料。《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记者赵海琦、《中国民族报》编辑、记者张晓华以及《湖南日报》记者杨山青,《民族论坛》执行总编尚光菊等对其作品和新闻敏感性评价很高,还被《民族论坛》《青年记者》聘为特约记者。
他还主编了学校的文学刊物,热爱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被学校聘为新生军训教官。
他知道,不是他的工作,他绝不越位。他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无论是工作或实践,都是众人的合作结果,更多时的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仅是喜欢默默从旁观察、学习。
五、我喜欢平淡的生活
“宋老大”的世界里更多的是亲情和友情……相比之下,他倒挺愿意说说不拘小节的蒙哥、充满感激的77779193永利,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人和朋友。此刻,他的表情一片坦然,没半点隐瞒之色。这个时候的他,是安静的,满足的。
他说:“我是一个喜欢吃一种东西就永久不变的。我不喜欢变化,但我会教自己适应变化。”
“那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喜欢平淡的生活。”“宋老大”又用了这两个字。脸上带着一抹促狭的微笑。
很多在荣誉光环下生活的孩子都会忘记和家人说说话,可能在虚幻的完美世界里久了,在他的眼里,家人是最实在、最亲、最可信的人了。
“宋老大”没有否定。他说在家里的他,才是最平淡的他。他最眷恋的生活是平淡,因为平淡是福。他提到,母亲不会骂他,他提到他会自己收拾房间。一种平淡的生活,和寻常大学男孩儿无异。
编辑:徐 越
|